拒绝公证通常指的是公证机构在受理公证事项后,发现存在某些法定情形,使得公证无法进行或应当不予办理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拒绝公证的情形主要包括: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由监护人代理申请公证;
当事人与申请公证事项无利害关系;
申请公证事项属于专业技术鉴定、评估事项;
当事人之间对申请公证事项存在争议;
当事人虚构、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或拒绝补充;
申请公证事项不真实、不合法;
申请公证事项违背社会公德;
当事人拒绝按规定支付公证费。
当公证机构拒绝办理公证时,会由承办公证员写出书面报告,报公证机构负责人批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此外,公证机构可能会根据不予办理的原因和责任,退还部分或全部收取的公证费。
相关文章:
广告发布要规范!事关公务员考试培训!04-15
贵阳公布一批制止餐饮浪费典型案例04-09
联动12345 | 芝罘区政府主要负责人 明天接听12345热线04-09
上官正义举报杭州别墅区惊现胚胎移植手术室 当地公安、卫健回应04-08
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3月信贷或与2024年同期持平 政府债维持放量拉动社融同比多增04-07
北京出台20项措施 推动财险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民生04-03
丹徒区数据局:在品牌建设中标注服务高度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