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哪些商家行为是期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3 09:54:40    

商家的欺诈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这种行为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典型的欺诈行为。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

销售这类商品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

这种行为危及消费者的基本安全,是严重的欺诈行为。

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是法律明确禁止的欺诈行为。

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

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属于欺诈行为。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次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这种行为误导消费者,侵犯其知情权和选择权。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诈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

价格欺诈是常见的欺诈手段,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这种行为属于欺诈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这种行为通过雇佣他人进行虚假宣传或诱导,欺骗消费者。

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会误导消费者,侵犯其知情权和选择权。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

通过媒体进行虚假宣传,扩大了欺诈行为的范围和影响力。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

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权,属于欺诈行为。

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

邮购销售中的欺诈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及财产权。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

这些虚假的销售方式误导消费者,侵犯其知情权和选择权。

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这是一个兜底条款,涵盖了所有其他未明确列出的欺诈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因此,相关商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消费者在遇到这些行为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以维护自身权益。

相关文章:

裸身泡澡时,头顶突现无人机!上海女子气愤不已,已不是第一次发生!04-15

手机租赁 不仅随意定价 竟还暗藏高利贷陷阱04-14

学费顷刻“蒸发”、戒掉“中国制造”,特朗普关税下美国人在恐慌什么04-13

美国消费者信心骤降至近三年新低 通胀预期飙升至数十年高位04-11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美国消费者将承担更高关税成本04-11

屏山时评:抢占“谷子经济”千亿赛道大有可为04-10

胖东来:自有品牌成本价输出帮扶企业,整体销售损失约19亿04-09

一套露营装备,打开休闲新方式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