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国家审计准则
由审计署制定并发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一些具体准则。这些准则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专业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
内部审计准则
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20个具体准则和5个实务指南构成。这些准则由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
社会审计准则
包括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指南。这些准则自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政府审计具体准则
依据基本准则制定,包括审计方案准则、审计事项测评准则、审计证据准则、审计工作底稿准则、内部控制评价准则、审计抽样准则、审计报告编制准则、分析性复核程序准则、审计复核准则、审计档案准则、审计处理处罚准则、审计行政复议准则等。
通用审计准则
包括独立性、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
执行准则
包括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程序设计、证据收集、审计文件等。
报告准则
包括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范围、时间、披露等。
行业准则
针对特定行业的审计准则,如金融、保险、证券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包括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利用专家的工作、期后事项等一系列关于审计工作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审计标准共同构成了我国审计工作的规范体系,旨在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并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我国审计标准有哪些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