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的西宁,阳光洒在大通县斜沟乡的山峦间,边麻沟花海的各色花卉铺满山谷——这是西宁通过东西部协作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自2016年以来,南京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9.95亿元,与西宁一道谋划实施产业帮扶、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帮扶等共计12大类247个项目。
在南京、西宁两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南京市对口帮扶西宁市工作组、西宁市农业农村局“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东西部协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各类帮扶项目落地见效。
从农文旅融合到非遗产业振兴,从生态农业到劳务品牌打造,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湟水之滨徐徐展开。

山水为媒 文旅融合串起“诗与远方”
【镜头一】边麻沟花海:千亩花田种出“共富密码”
沿着朔北乡的柏油路深入,边麻沟花海景区每年给本村村民近30万元土地流转费。村民自主经营意识显著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900多元提升至现在的近2万元,全村近一半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业,村民通过开办农家院、小吃摊位、土地流转、花海务工等方式,拓宽了就业渠道。先后开办农家院55家、家庭民宿15家、在花海景区务工人员160余人,月工资3000元以上。

【镜头二】云上群加:高端露营点亮“诗与远方”
在湟中区群加国家森林公园,“云上群加·金陵山水”露营基地引入南京金陵饭店管理团队,藏族员工经过培训后上岗,南京大厨研发的“高原淮扬菜”成为特色。基地运营利润全部反哺周边5个村,自今年“五一”试运营以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徒步、露营、婚庆等业态,带动旅游收益持续增长。

【镜头三】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青山绿水间的“精神富矿”
夏日的湟源县小高陵党性教育培训基地,游客们沿着生态步道参观学习。“自2018年以来,协作项目投入3060万元,接待各类团建活动3000余场次。”负责人张胜元介绍,“今年争取的800万协作资金,主要用于污水管网改造、培训教室改造,进一步升级基地硬件设施。”如今,小高陵已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累计带动就业710人次,增收超1200万元。

产业为脉 协作“金钥匙”解锁发展密码
【镜头一】玉拉村草莓:高原冷凉气候孕育“金苗”
湟中区玉拉村草莓脱毒育苗中心,技术员胡文海正为新培育的草莓苗浇水。“实践证明,西宁特有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光照足,育出的草莓苗质量优,病虫害少,因此这里成为全国唯一用花药脱毒的育苗中心。”这个由江苏农科院与湟中区共建的项目,打造了“东苗西育、西苗东输”产业链,草莓苗不仅供应周边农户,还辐射到甘肃、宁夏、陕西、四川等地。玉拉种植基地带动20多人务工,人均年增收4万多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镜头二】群加鹿场:特色养殖串起增收链
走进湟中区群加鹿场,成群的梅花鹿在棚舍里悠闲踱步。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2023年基地建成运营,当年就实现分红30万元,2024年增至50万元。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以前大部分从外地引进的饲料如今已实现本地收购,我们与当地农户签订饲草订单,由他们种植鹿饲料,基地直接收购。”目前,基地梅花鹿存栏数达850头,成为青海省规模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带动20户农户通过务工和订单种植实现增收。

【镜头三】树蛙部落:民宿经济激活高原乡村
“慕名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大通县斜沟乡副乡长李成花站在树蛙部落前的空地上,身后是依山而建的三角木屋和荷叶屋民宿。该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模式,吸纳周边5个村的脱贫户参与建设,带动形成“民宿+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的产业链。上窑洞村村委书记肖生玉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农特产品主要通过民宿渠道销售,不少困难家庭优先获得就业岗位。”如今,树蛙部落已成为西宁高端民宿的标杆,与高原草甸、森林、牧场相映成趣,旅游旺季时游客络绎不绝。

【镜头四】马家湾露营基地:家门口的“就业驿站”
湟源县和平乡马家湾村的水麦轻奢露营基地,58岁的王桂兰正打扫基地卫生:“我是本村村民,基地管吃,活不重,每月有2500元收入,比以前种地稳定多了。”基地负责人杨永强介绍说:“目前带动15名村民就业,长期用工9人,周末灵活用工6人,大家还销售自制酸奶、馍馍等土特产。”投入300万元协作资金升级基础设施,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左右。该基地去年两次登上央视,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沿线群众实现“门前经济”总收入70余万元。

民生为本 细微处筑牢“幸福基石”
【镜头一】大通护工:小技能撬动大市场
“在南京医院重症监护室,我干的是护士的活,月收入超6000元。”大通县护工刘霞的故事,是“大通护工”品牌崛起的缩影。这个涵盖母婴护理、医疗陪护等6个重点领域子品牌(包含医疗护理员、育婴员等10个工种),通过“免费培训+就业输送”模式,于今年年初在南京举办“大通护工”品牌推介会,首批26名护工赴南京参加岗前培训,10名学员已在江苏省第一人民医院等机构稳定就业。

【镜头二】湟源县人民医院:医疗升级守护健康
走进湟源县人民医院,气派的门诊大楼、整洁的就医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让人眼前一亮。“正是在东西部协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才顺利搬进新大楼。如今,患者的就医环境、就医流程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医院工作人员杨春意介绍道。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300万元购置了进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填补了湟源县医院介入治疗领域的空白;投入了1300万元购置64排螺旋CT及相关辅助设施,两年多来服务8万余名患者。目前,该医院已建有16个省市级重点学科,在全省县级医院中位列第一。

【镜头三】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教育帮扶点亮希望
“我们与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六合区双语小学建立结对关系,41名教师与南京21名优秀教师结成帮扶同伴圈,随时开展线上指导与探究。”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校长薛忠介绍。依托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机制,江苏苏美达集团有限公司捐赠了1152套校服,150名贫困学生家庭得到资助,215名民族团结好少年获表彰,88名学生赴南京研学,15名教师到南京跟岗学习,学校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匠心为笔 非遗技艺绘就“指尖经济”
【镜头一】阳坡银铜器:敲出来的致富路
湟中区阳坡村银铜器加工产业园里,手艺人朱富栋正在专注地錾刻一顶佛冠:“我干这行10多年了,像这样一个佛冠大概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每个月凭手艺能挣8000元。”合作社负责人韩发啟回忆,当年做村委书记时,发现全村450户中有125户从事银铜器制作,便推动产业园建设。如今园区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带动150余人就业,厨娘王雪风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掐丝工艺:“技多不压身,除了做饭,我就扎在作坊里学手艺。”
【镜头二】大通非遗工坊:让“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我们不仅教针法,还教设计、直播卖货!”工坊生产管理负责人杨秀清介绍。今年53岁的绣娘李世莲便是受益者之一,从零基础学徒到可以独立接订单,她借助网络直播将绣品卖到上海、云南等地。“一年来订单多的时候,能挣一万多元。”李世莲说。“我们工坊已带动全县近300名妇女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元,这里也成为了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杨秀清表示。在工坊内,可以看到多元的刺绣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工坊还与江苏苏绣名家合作,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纹样与时尚元素结合,开发出百余款文创产品。

【镜头三】丹噶尔皮绣:传统技艺接轨长三角审美
在湟源丹噶尔古城皮绣工作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海萍展示着精美的皮绣作品:“这些文创品在央视元宵晚会上亮过相呢!”2020年以来,东西部协作投入200万元助力皮绣产业,南京挂职干部帮助产品入驻南京老门东“青海非遗馆”,打通东部市场。“现在,我们将传统皮绣与长三角审美融合,开发出300余款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800余名绣娘就业,其中35名是残疾人。”冯海萍说道,工作室里专为残疾人开设的培训班正在授课,20名学员专心学习基础针法。

协作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湟源县人民医院崭新的门诊大楼到城关第一小学的操场,东西部协作的暖流正渗透进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医疗设备的更新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诊疗服务,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既是“民生清单”上的具体答卷,更是宁宁协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诠释。
当南京的市场遇上西宁的资源,当东部的技术优势结合高原的特色产业,便产生了“1+1>2”的化学反应。这些项目始终紧扣“联农带农”核心:无论是民宿分红、土地流转,还是技能培训、订单农业,都让农民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群加鹿场的饲草订单、丹噶尔皮绣的非遗工坊,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让农户享受产业链增值收益。尽管部分产业集群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等挑战,但带来的村容村貌蜕变、村民经营意识觉醒表明:东西部协作不仅是经济项目的落地,更是发展理念的传递、致富能力的提升。当高原儿女手握产业发展的“金钥匙”,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必将照进现实。
记者手记 在协作现场触摸“共情”温度
走访西宁东西部协作项目,最打动人心的是细节里的动人故事,在群加山林规划民宿时,设计师坚持用螺旋桩避免生态破坏;大通护工刘霞赴南京工作3个月后,向同伴展示学到的医护知识时眼里藏不住的光芒;湟源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杨春意感慨医疗硬件的“升级换代”;皮绣工作室里,残疾学员用颤抖的手绣出第一幅作品时的泪光……这些场景让我深刻理解,协作不仅是资金与项目的对接,更是人与人的联结。
当颜秀萍的农家乐雇佣6名本村劳动力、当刘霞在南京医院熟练操作医护设备、当王桂兰用稳定收入供孙子上学,东西部协作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它不是冰冷的报表,而是温暖的民生答卷。站在边麻沟的山岗上远眺,农户家的炊烟袅袅与花海交织成景,豁然明白:乡村振兴的本质,正是让每个普通人在产业发展中找到位置、实现价值。而东西部协作,恰是架起这座从“位置”到“价值”的桥梁,让高原阳光与江南雨露共同滋养出幸福的果实。
本报记者:刘瑜 李静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王垚龙、文东萍
相关文章:
宁宁协作暖民生,高原幸福图景渐次铺展07-10
61岁董事长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曾卷入“专网通信”骗局07-08
举报重大燃气安全隐患,泉州4位热心市民共获奖励18000元07-08
青海西宁“首届城市旅游消费季”活动启幕07-06
26岁女子卖掉2个亲生子,获利8.3万元用于打赏主播与挥霍!被判刑07-05
国产高端五轴装备大飞机中试基地落户沈阳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