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大招来了”“这次真的上强度了”“很全面,很系统”“都说在点子上了”“利国利民”……3月16日晚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就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泛起层层涟漪。这个方案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又会产生怎样的正面连锁效应?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是一份“光看光读就足以让人兴奋”的方案,字里行间都透着“希望”,传递着“信心”,擦亮了“人民性”的底色。
行动方案部署了8方面30项重点任务,包括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完善支持政策。在今天下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负责人,也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和解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而很多发达国家,这个数据一般是在70%至80%之间。看起来还有不少差距,但其也意味着我国在消费层面还有较大潜能、发展空间、众多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那该如何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破题之法”一直在那里:要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愿意花、有地方花。消费的优质供给要足够多,消费的“拦路虎”要足够少。这么一来,找回的是预期和信心,消费自然而来就上来了。此次《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作用是将这样的“加减法”,以更全面而具体的方式进行落地,追求的是“加满格”“减到位”。
“加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使老百姓的收入“加起来”,腰包“鼓起来”;通过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强化消费品牌引领、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等方式,使消费质量、服务品质“加起来”,更好满足老百姓的消费需求;通过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延伸汽车消费链条等,把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给“加起来”。
“减法”,主要指向的是老百姓面对的生活压力和消费阻力。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强化教育支撑、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减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和负担,让他们可以更好“轻装上阵”,无后顾之忧;保障休息休假权益尤其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城乡消费设施、有序减少消费限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减的是各种消费阻力,为消费者的“敢于消费”“满意消费”扫清现实障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投资于人”这个新词,也成了舆论场上的“新宠”。其主要意思就是要把更多的资金、资源放到人的身上、服务于人。如果说之前我们对“投资于人”的感知还模棱两可,那此次《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里的“加减法”就使“投资于人”真正具象化了。
消费的觉醒和内需的释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形成,国民经济的健康度,国家社会的良性运转,都与“投资于人”的系列探索实践密切相关。“投资于人”的后发优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明显,我们也坚信,每个人越过越好,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投资于人,提振消费,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也不是什么“一锤子买卖”,只要现实还有需求,群众还有需要,社会经济发展还有可提升的空间,那就要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推进。而政策“工具箱”里的“法宝”,也还多着呢。
“投资于人”,人人都是“受益者”,社会也会“受益于人”。在振消费、促内需上,更没有“局外人”,人人也都是“利益攸关者”,我们当警惕“看客心态”。正如网上流行的那句话:“中国经济的密钥,藏在每个人的购物车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马斯克辞职进入倒计时,回顾他的从政史04-03
买药先验码、卖药必扫码!记住医保购药“六要六不要”04-02
国际爱鸟日策划|比爱豆还有梗!谁是惠州“鸟咖C位”?04-01
多项指标出现上涨,向好势头得到巩固,我国制造业PMI升至一年最高04-01
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消费作用03-31
永州二十八中开展校园环境整治主题党日活动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