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三六零周鸿祎现身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围绕企业如何用好大模型,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企业落地AI不要追求宏大叙事,不追求一个大模型解决所有问题,要敏捷迭代,小步快跑,争取单点突破。先建立群众基础,再解决卡点、堵点、痛点,从小处入手,积小胜于大胜。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部署了DeepSeek,希望能给业务带来提升,但一些企业却没能真正发挥效果,只能当成聊天机器人来用,不知道怎么和业务挂钩。对此,周鸿祎认为,AI能为企业推动降本增效、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优化现有业务布局,以及开拓新业务等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实现AI在这些业务上的落地。
在4月10日参会现场,周鸿祎提出了企业AI转型的“一三四二”四阶段方法。
第一阶段,是确立“一个指导思想”。当前是AI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要低估大模型的潜力,也不要高估大模型的能力。在探索阶段,企业不需要制定复杂的AI战略,不要追求一个大模型解决企业所有问题,而是挑选场景,一个模型解决一个问题。
第二阶段,是打好“三个基础”。一是人员与文化准备。AI需要全员参与,在企业中形成“AI文化”,从上到下要“人人都会用AI ”,建立企业使用AI的群众基础。他将企业员工使用AI可以分为五个能力层级,从入门仅偶尔与大模型聊天,到高阶能打造个人知识库与智能体,反映出员工对AI的掌握与使用情况。
二是技术准备。企业引入AI时选择基座大模型很关键。Chat-GPT这类闭源云端通用模型不能私有化部署、缺乏企业知识、无法定制、成本高,还存在数据泄密风险,不适合一般企业。企业应当首选可私有化部署的开源模型,防泄密、响应快,可以定制,还能对接企业知识库,而且近乎免费。
基座模型选好后,需要规划算力。企业里会有多个模型组合工作,所以一定是分布式算力。大型企业可以自建算力中心,一般企业可以购买一体机,中小企业可以在电脑上部署蒸馏模型。同时企业一开始不需要配备训练算力,主要是使用为主的推理算力,可以快速投入应用。
三是业务准备。业务准备首先面向四个方向将流程拆解为垂直场景:对上服务领导;对下助力员工;对内面向内部管理和业务;对外聚焦客户产品和服务。然后,找出流程中的堵点、卡点、痛点,先判断AI能否解决,然后寻求最大收益。
第三阶段,是建设“四大支柱”。一是打造知识库。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有了企业知识库,大模型才能理解企业情况,深入业务,针对不同场景打造垂直大模型;才能回答个性化问题,写出个性化建议,支持推理和决策。
二是打造垂直大模型。有了基座大模型,对接相关的知识库,就可以打造财务、营销等垂直大模型。
三是构建智能体。例如Manus就实现了任务自动规划和分解、按需编程、调用浏览器等工具的能力。但Manus想要打造通用智能体难度很大,企业更应该打造针对垂直场景的专业智能体。
四是打造企业专用能力和工具。企业除了各种AI标准工具外,还要为智能体参与业务准备业务和IT工具。业务工具的能力要先实现API化,才能为后续智能体实现工具调用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是实现“两个统一”,分别是AI统一客户端、AI安全统一管控。
相关文章:
AI如何赋能品牌企业发展?这场论坛解锁品牌消费“流量密码”04-13
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已有超45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04-13
时隔18年迎大修!金融监管总局拟发新规→04-13
中国500强企业供应链总部签约昆山04-12
行走黄河丨“新”在菏泽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