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好多地方以“横泾”命名。常熟《沙家浜》故事发生地称“横泾”;太仓沙溪有“横泾”;我插队的跨塘公社,有个大队叫“横泾”;木渎旁有个镇也叫“横泾”……以前没有地名管理的专门机构,所以“横泾”才会这样重复被使用。

“横泾”是个极普通的地名,为什么多地喜欢使用它?中国古代常用“地支”来标志方位:比如“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可能上述地方都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不过这也不尽然,比如苏州城西的“横塘”,北起枫桥、南到齾塘的是一条完全南北向的河流。称它为“横塘”,是因为这里早就有了更主要的河道——“胥江”。后开掘的和胥江垂直的河,就只能被称为“横塘”了。可见地名也不拘泥于“地支”。同理,苏州多条街道被称为“横街”,也因为主要街道的名称一经确定,与主要街道相垂直的街又比较宽,不能称之为“巷”,所以就只能以横街名之。而苏州最大的山“横山”(七子山),因为山的主脉已经确定,而山的支脉很多,虽也有南北向的,但“众山皆横”所以整座山也就被称为“横山”了。
相同的地名怎么才不会形成混乱?只能冠以上一级的地名:比如常熟横泾、木渎横泾;葑门横街、石塔横街……这样就可以让人明白无误,不会弄错了。
今天我想重点说说的,是吴中区木渎旁边的“横泾”。实际这里在民国前一直称“横金”。清代柳商贤还专门写了一本《横金志》。志载得此地名是因为:管仲和鲍叔牙曾“在横山下立墩分金”。这一说法还被《吴县志》所载录。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著名政治家,齐国人。鲍叔牙出生于世家,管仲出生贫寒,但他们是好朋友,经常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钱多,但每次分钱时管仲都要多分一点,对此鲍叔牙的幕僚很有意见。鲍叔牙劝说:“管仲家里穷,就让他多拿些吧。”后来管仲当官,事情办不好,不是被解职,就是自己不得不辞官。幕僚又说:“管仲才大志疏,根本没本事!”鲍叔牙又说:“管仲是没有碰到合适的机会。”再后来管仲去投军,但边境上一发生战事,他就远远地躲到后边。幕僚们都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又说:“管仲不是胆小,而是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他赡养……”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夺取王位的战争。鲍叔牙辅助的公子小白和管仲辅助的公子纠兄弟俩在夺嫡过程中杀红了眼。关键时刻,管仲拉弓搭箭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腰带上,公子小白乘机佯装中箭倒下,战车急急逃离,结果他先到王宫成功继承王位,他就是齐桓公。因为辅助有功,鲍叔牙理当受奖。齐桓公封他为宰相,但鲍叔牙一再辞让,还向齐桓公举荐管仲。齐桓公一箭之仇未报,不杀他已是法外开恩,怎么可能让管仲来担当如此大任?但是经不住鲍叔牙的一再劝说,齐桓公还是听取了他的建议。
管仲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治国里手。齐桓公在位43年,在管仲的辅助下,国力强盛,不久便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成语“管鲍之交”,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但是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生前有没有到过吴地,有没有在横山下筑墩分金,都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和事实依据。所以我也更愿意相信:“镇南有溪泾与横山平行,称横泾塘,镇因河得名”的说法。
南北宋之交,金兵攻伐,中原的世家纷纷南下。不少大族在洞庭东西两山定居,加剧了两山本就“土狭民稠”、物资供应短缺的矛盾。由于东西山分峙太湖之中,交通不便,横泾的“米豆市场”,源源不断地供应着那里的粮食和日用品,成为物资交流的集散地。自那时起,横泾镇轴橹毕至,千帆云集;坊市林立,居货山积;商贾流连,渐成繁华的商业中心,成为江南著名的“六镇”之一。明初朝廷还曾设“横金巡检司”于此驻守。
烧酒、西瓜、土猪和芦菲曾是这里的特产。特别是横金烧酒,《横金志》中称:“烧酒出于横金者贵,宜水性也。其酒无色透明,香气四溢,味纯正。饮后不头疼、不口干……”清乾隆《吴县志》中记载:这里附近“……比户造酿烧糟为业。横金、下保、水东人并为酿工,远近皆用之。”一度横金烧酒还入京成为贡品。明清时苏州的人士也都好这一口,唐伯虎曾赋诗称:“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还说:“杯中苏州大,壶中横金香。”清代文人汪琬则在《尧峰文钞》中专列《饮酒》一卷,称:“不妨痛饮逾三百,便是风流一辈人”。
横泾烧酒的酿造工艺,至今仍是苏州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原载于《姑苏晚报》2024年06月13日 A08版)
作者:张志新,图:王亭川 摄
编辑 肖明
相关文章:
苏州赛尔科技取得氧化铝陶瓷切割用铜基金属切割刀及制备方法专利04-04
苏州竞逐具身智能新赛道,多款具身智能机器人争相炫技04-03
“苏州智造”以国产“芯”育中国种04-03
横泾,还是横金?04-01
苏州医保明确:这笔钱免申即享!03-31
苏州纪委监委通报:31人被处分!03-21
张雪峰公司最新消息,每月放一次3天小长假!此前曾因“上4休3”登上热搜03-19
苏州朗阁外语怎么样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