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洪 琥 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能好事、栽花的事揽着做,难事、得罪人的事推给基层做”“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
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干事能力,关切群众贴身利益。然而,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工作任务层层加码、考核方式不够精准、基层权责不匹配等问题,给基层干部带来困扰。围绕上述问题,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各地出台的务实举措,以真真切切的减负实效,激发基层干部的精气神,为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编者
核心阅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面对上级布置的任务,层层抓好落实是各单位应尽之责。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单位在完成时间、任务范围、执行程度上作无谓的“硬性要求”,层层落实被异化为层层加码。
青海省西宁市针对城管执法领域易出现的层层加码情况,通过明晰任务清单等方式,减轻基层负担,规范执法行为,推动柔性执法,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听到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的消息,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城管局副局长刘璇心里突然紧张起来。但看到具体的工作实施标准和细则后,刘璇顿感轻松。“上级部门都把任务拆解得很具体,帮我们‘卸担子’,我们执行起来就有底了。”
以流动摊贩的整治为例,这是城管的“老大难”问题。此前在市容市貌治理过程中,这些整治往往容易引发负面评论。“属地政府和上级城管要求不一,且要求偏宏观,而考核往往从结果论,使得在执行层面容易产生误差。”刘璇说。
“误差”的一方面表现,就是层层加码。几年前,西宁市各个城区城管在执法时总会碰到这样的烦恼。刘璇说:“用时髦话说,叫‘内卷’。以基层城管部门为例,从市级层面提出‘整治流动摊贩,严禁主干道、严控次干道’的要求,但到了区里,次干道也容易被要求严禁,再到了街办,连背街小巷可能也会被纳入整顿范围。”
“除了时间节点提前、工作节奏加快外,层层加码还表现为在向下传递过程中工作量加大、工作范围增加、工作尺度变‘一刀切’。”青海省委督查室督查专员李卫青认为,“其背后既有政绩观问题,也有任务传达的中间环节出于规避责任而产生的加码冲动,还与顶层框架设计、任务安排分解是否准确合理有很大关系。”层层加码的认定标准在于是否产生不必要的负担、是否考虑了执行效果、是否结合了实际情况。
层层加码在一些工作中并不鲜见。此前,在市级层面没有明确要求的前提下,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主动发挥”,要求定位打卡、上传日志,以形式主义台账跟踪管理驻村干部,导致驻村干部疲于定位打卡,“为完成任务不得不以片言只字应付差事”;西宁市某区在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线索中,要求各乡镇至少报2个问题线索,但乡镇在拆解任务过程中,又给每个村子分配超额任务。
刘璇最初的担心,就是怕再“卷”出新问题。“但这回完全不一样了,首先体现在任务布置上,更加明确和精细。不仅列明了全市124条主干道、180条次干道、353条背街小巷的不同管理标准,也列出检查事项清单、各级合并抽检计划表,而且明确提出不允许擅自扩大范围、提高巡查频次,减少对基层商贩的打扰。”
任务布置更准确,会减少各层级加码的空间。“工作任务的布置是‘技术活’,目的是协同推进工作,上级部门掌握具体工作的进度和节点。如果一个任务不结合实际情况,如一个地方没有那么多可讲的东西,却被强制要求进行材料报送,必然会产生形式主义等问题。”李卫青说。
如何判断工作目标是否合理?“接地气”是关键。“我们自己称‘望闻问切’,就是下沉了解需求,多听、多问,听取群众的意见。”西宁市城管局副局长宋侨娇说。
西宁市城管部门开展了“城市管理进社区”行动,市级城管部门的领导都要带队,深入基层听取商贩诉求。同时构建起“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城管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闭环,打造“城管社区工作室”“城市管理会客厅”等服务阵地,一系列“组合拳”下来,工作目标更加明晰。“比如说流动商贩,不能简单要求取缔,而是倡导通过潮汐摊位、临时设置等服务措施,既维护市容市貌、又丰富业态,体现管理温度。”宋侨娇说。
上级做好“框架搭建”,确保层层落实。宋侨娇介绍:“我们吸取以往加码的教训,在目标层面确定过程中反复与基层商量,并且增加了禁止项,防止在落实过程中出现额外负担。在执法指导上,在‘自由裁量’的内容里,增加了‘一般’‘轻微’‘严重’区分要素,更利于基层部门执法。”西宁市城管局出台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权力清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律法规规章汇编等“口袋书”,确保各级执法有法可依、有据可凭。
上下动态沟通、及时“刹车”,可有效避免工作落地过程中的加码行为。西宁市城管局借助数字手段,打通了从下向上反馈的内部沟通渠道,同时借助西宁市有诉必应马上办12345热线、“码上减负”线上问题线索反映二维码等平台,及时发现问题。此前,有群众反映城管部门对商户外摆占道经营要求不一,市城管局及时纠正了基层部门的行为。
既要盯住任务层面的加码,也要纠正执法层面的加码。“城管部门一直提倡‘721’工作法,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西宁市城管局副局长马永青介绍,但在过去,基层在执行过程中用管理和执法手段应用较多,本来可以运用“自由裁量”免罚或柔性处罚的,也被机械地一刀切执行处罚。
抓住一个问题,就要着力解决一类问题。不久前,刘璇刚参加了业务骨干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是“柔性执法”,以及正确政绩观教育。“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我意识到我所处的岗位是避免加码产生的关键环节,我们的管理和执法目的,落脚点是为了服务群众,在工作向下分解过程中,时刻从群众诉求角度出发,才能杜绝加码产生。”刘璇说。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宁市出台了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我们注重加强分类指导,学查改一体推进,结合市委‘克难攻坚’‘破冰攻坚’揭榜挂帅重点工作及事项清单,把规范行政执法等群众关切的相关问题列入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清单和集中整治台账,推动督检考转变,严防层层落实异化为层层加码,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西宁市委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专班副主任冷文勇说。(记者 乔 栋)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7日10版)
相关文章:
层层落实不是层层加码(干部状态新观察·为基层减负赋能)05-27
【文明创建耀三湘】文明长卷里的“衡阳笔法”——从治理标准化到实践全民化看衡阳创文之路05-27
旬阳市桐木司法所:民法典“赶大集”,普法宣传“接地气”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