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民族团结的云南经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0:21:00    

作者 和红灿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

云南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缩影,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现有世居民族有25个,特有民族15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11个,少数民族人口162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云南也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实行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逐渐走上了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像《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词所说“各族人民团结紧向前进,壮志震山河,阿佤人民一条心,建设祖国保祖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的民族团结事业在制度、民生、边疆治理、文化等领域探索了有益经验,为全国民族地区提供了示范借鉴。

一、高位推动与精准施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要求云南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云南积极探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例如创新实施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开展“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率先协调国有大型企业对口帮扶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率先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实施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学生助学补助等。这些创新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推进了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几年的全力推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截至2025年,云南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13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二、以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云南把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年来,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总量达1.2万亿元,是2015年的2.2倍。截至目前,云南省民族地区通行运营机场大道11条,6个民族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邮、通网络,374个沿边行政村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通过“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工程,整合资金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6%,卫生县城全覆盖。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通过“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工程,整合资金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6%,卫生县城全覆盖。

依托“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云南把产业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培育民族文化产业融合的特色经济。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84元,较2029年增长117.4%;沧源县班洪村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蜂蜜产业,年收入超230万元;普洱市那柯里村依托茶马古道文旅产业,2024年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村民人均收入4.3万元;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发展“酸茶”特色产业;昭通市彝良县大苗寨村经营起民宿。云南还打造了660个民族旅游示范村,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二、法治保障与边疆治理

云南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工作法规体系,涉及民族工作的立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法治化治理与稳边固防方面,云南推行“五级段长制”“四级联防网络”,严厉打击跨境犯罪,确保边疆稳定,实施“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

“三边三好”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边疆治理提出的重要指示,通过“固边、稳边、兴边”,实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目标,是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完善云南“三边三好”创建的重要遵循。云南“三边三好”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云南省边境地区居住着多个民族,各民族的和谐共处对边境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通过“三边三好”政策实施,云南省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推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交流项目,有效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提高了边境民众的生活质量。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建设中老铁路沿线经济带,推动沿边中心城镇建设。例如,普洱市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形成民族团结示范廊带。瑞丽、河口等口岸城市通过开放促进跨境民族经济合作。

云南立足边疆区位优势,口岸经济由通道型向产业型跨越,比如,2023年腾冲口岸进出口贸易量达416.92万吨,同比增长81.92%,贸易值140.43亿元,同比增长97.2%,实现贸易量和贸易值双增长。云南在374个沿边行政村实施“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工程,打造福边、稳边样板。

四、民族团结传统代代相传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实现平等、团结、互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生动展现了民族大团结的时代风貌。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云南省精心打造了普洱民族团结园及纪念馆,设置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碑史》《普洱府沿革》等展厅,借助文物、图片与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该基地已被正式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成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代表后代回信,勉励大家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续写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宾弄赛嗨”一词源自傣语,意指“没有血缘但情同手足的朋友”。拉祜族、佤族等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词语,表达相近的含义。这一词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即不同民族家庭基于日常生产生活需要,自发结交并代代相传的互助方式。云南省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民族团结互助传统“宾弄赛嗨”,将民间自发实践与默默无闻的乡村小传统,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打造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新风尚,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贴近群众生活、凝聚各方合力且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五、多层次构建民族交融格局

通过政策统筹、文化共融、历史溯源和宣传教育,云南构建起了多层次民族交融格局。建立省级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省民族宗教委牵头、11个省级部门参加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形成“1+N+N”的组织架构。创新实施“石榴红”“幸福花”“润土培根”工程,比如,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促进各民族互学互鉴、创新交融,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以及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联谊活动,系牢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构建各族群众流动融居格局,营造交往交流交融社会条件。全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深入挖掘云南各民族“四个共同”的历史资源,聚焦秦开五尺道、汉设益州郡、元设行省、明清改土归流等历史进程,茶马古道,建成云南民族古籍资源库,成为西南地区收藏各民族古籍种类最多、原件最多的资料馆;截至目前,云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145项、省级686项,通过挖掘、阐释非遗项目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文化符号,全面反映各民族共生共融、和衷共济,汇聚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深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深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将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建设20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创作生产反映各民族手足情深、同心筑梦的文化作品。

(责任编辑 沈艳)

相关文章:

民族团结的云南经验04-08

缅怀英烈铸警魂!昆明边检站民警赴黑龙潭革命烈士陵园祭扫04-06

“未”爱守护,“未”你而来 ——市南法院开展“防欺凌”主题普法活动04-06

云南省蒙自市发布大风蓝色预警04-04

云南已向缅甸发送5批省级救灾物资04-03

云南大理火车站蝶变升级 今年一季度发送旅客超270万人次04-02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启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 净化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环境04-01

北京市统计局:1—2月中关村示范区监测的规模(限额)以上重点企业总收入13922.8亿元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