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话前沿科技的未来图景。在这场科技盛会上,人工智能(AI)是绝对的主角之一,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讨论AI带来的改变,探索AI赋能的新路径。

3月27日-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
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与会者热议AI如何加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接受南都等媒体采访时提到,6G核心突破是AI与通信的深度融合,预计2030年实现商用落地。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李开复等多位大模型企业负责人直言,2025年将是AI应用井喷爆发的一年。
未来,AI将如何改变你我的生活?南都记者在中关村论坛期间看到了一系列创新案例落地,科技向善在这里“具象化”。通过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已帮助多名截瘫痪患者重新站立和行走。
AI也在赋能院前急救网络,一个名为 “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数字化急救系统在深圳、广州等8个城市落地,成功救助了21950位突发疾病患者,包括心脏骤停患者1012人。
2025年将是AI应用井喷的一年
3月31日,为期5天的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落幕。说起本届年会,机器人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有10多家厂商的近百台代表性机器人担任“智愿者”,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提供主持、迎宾、交流、表演等服务。
在主会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展示中心,机器人“总动员”各显神通:有的能调制咖啡和泡茶,有的现场挥毫“秀”书法,也有的擅长踢足球和钢琴伴奏,还有的能“丝滑”地完成人机对弈。

3月27日,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参观者在观看一款名为“加速T1”(Booster T1)的人形机器人踢足球。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南都记者发现,当机器人微屈膝,迈着独特的“老奶奶式”步伐走到人群,或驻足与人握手互动、比爱心,或摆动双臂跟着大热神曲《APT.》跳舞时,它们的一举一动总能吸引人们的围观拍照。随着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到更多场景,这样的“人机共生”画面将逐步成为日常。
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128场活动。期间,一系列科技成果密集“上新”,来自全球的上千名嘉宾就前沿科技展开交流对话。从大模型、具身智能、6G、脑机接口到量子科技等,AI成为国内外学者、企业家、科学家热议的焦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在3月28日举行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指出,能源工业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借助AI技术可大幅优化工厂的管理和控制流程。能源效率的提升,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
3月29日下午,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一场论坛上提到,Al技术浪潮下,2025年将是Al应用井喷落地的元年。过去两年大模型能力不断提升,在问答能力上已经远超人类;新技术持续突破,数字化Al与真实物理世界将进一步融合。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也对南都记者表示,2025年是AI应用爆发的一年。端侧模型与硬件的结合,是目前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面壁端侧模型已在汽车、手机、具身智能、PC、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多个主流方向推进“就业”。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能力的全面性不断提升——尤其是理解、生成、逻辑、记忆四项基础能力越来越强,“这让我们逐渐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曙光。
各家扎堆布局,具身智能落地难何解
有观点提到,当前全球AI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大模型进入深度推理阶段,具身智能成为融合现实和智能未来的先锋,是通往AGI的必经之路。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在论坛上表示,具身智能让智能体和大模型具备了和物理世界真实交互的能力。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认为,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将推动机器人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机器人2.0时代,AI与机器人有了交汇点,具身智能就是最重要的特征。
南都记者关注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明确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不少分析提到,政策释放利好信号,将加快实现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机器人活跃在中关村论坛会场。
可以看到,这两年各家争先恐后地扎堆布局具身智能赛道,资本也密集涌入。面对“具身智能热”,行业出现了冷思考。近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一番“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言论,给具身智能热潮泼了一盆冷水。
“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朱啸虎直言,和大模型一样,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前景仍面临挑战。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当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以及前台展示,并不能够为客户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在王仲远看来,“能够跟环境交互感知的AGI通用机器人,还处在非常早期,甚至处于婴儿期。”据他介绍,当前具身智能发展遇到很多瓶颈。
具体而言,硬件依然不够成熟,成本也较高,这阻碍了具身智能进入更多场景落地应用,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导致相关模型的能力偏弱。在应用上,模型能力不足,又导致落地困难,这就形成了具身智能发展的循环悖论。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多个环节协同发力。”王仲远表示,企业需不断降低硬件成本,业内也需要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生态;在应用方面,企业、模型公司以及产业各方要共同寻找最适合具身智能应用的场景。
AI发展离不开数据、算力和算法,也离不开网络。着眼于通信技术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关注到了6G推动机器人智能化升级的可能。
他说,当前机器人的动作迟滞,是因为数字空间与物理世界缺乏实时交互能力。现在谈到6G,业内很关心的一个指标是如何构建智能体间的数据通道,让AI系统能够即时获取环境信息并做出有效的交互和预测,从而助力机器人实现“丝滑”级响应。
“6G核心突破在于智能通信与AI深度融合。6G未来一部分是服务人类的,更大的部分将会是服务于无人机器的。”张平告诉南都记者,今年7月份将启动6G标准化制定,2028年进入产业化验证阶段,预计2030年实现6G商用落地。
“已成功救助21950位突发疾病患者”
尽管AGI距离人们还有些遥远,人形机器人走入寻常人家也需要时间,但AI发展从未停止过脚步,仍在不断演进。在医疗健康领域,运用AI技术正在造福很多人。
在一场主题为 “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的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急救医疗领域的专家,共话科技如何重塑生命守护网。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5万人遭遇心脏骤停,但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平均救护车抵达时间8-13分钟,远超4-6分钟的黄金救援窗口。
当AI与急诊医学发生交集,全新的可能正在开启。欧洲紧急医疗服务协会主席、全球复苏联盟创始人 Freddy Lippert 表示,通过提升旁观者(注:第一目击者)急救率到76%,丹麦创造了百万人口生存率全球领先的水平。丹麦还通过AI识别心脏骤停、实时视频指导等智能技术,将急救响应时间缩短了10秒。
在中国,得益于5G网络的普及,院前急救视频指导模式正在接入120急救系统之中。自2022年起,由多方推动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陆续在深圳、苏州等8个城市启动,用户只要拨打120即可一键启动院前急救网络。
该项目旨在让专业的急救能力通过多方视频通话系统,远程观察伤患者情况、指导第一现场救援,补上救护车到达前急救空窗期的最后一块拼图。

多位专家探讨“5分社会救援圈”给城市带来什么改变。
据腾讯SSV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介绍,截至2025年3月中旬,“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数字化急救系统已连接82万急救志愿者,已成功救助21950位突发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心脏骤停患者1012人。
胡晗翰告诉南都记者,该项目也在试点用无人机、出租车司机配送AED,以提升AED使用效率及覆盖范围。未来“5分钟社会救援圈”将在更多城市铺开,并已在农村场景调研,尝试构建以村医为核心、验证120随车医生远程指导结合移动AED的模式。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委吕传柱认为,随着AI的加速发展,智能化的救护车正升级为移动的ICU,中国正努力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的目标将加快实现。
在吕传柱看来,AI在抢时间高效决策方面有绝对优势,还能在精准分诊、自动化病历记录和分析等方面提升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但他同时强调,AI只能辅助诊断,因没有办法和患者、家属共情,“AI永远无法取代真正的临床专家和医生”。
值得一提的是,AI技术“狂奔”,安全伦理也需跟上。有专家提醒,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应同步关注数据偏见和AI幻觉带来的风险,以及视频指导中应注重保护病人隐私。
“对于AI发展,我们可以有大胆的假设和想象,但是一定要稳健推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对南都记者表示,重视伦理安全研究,不是为了给AI装“刹车片”,而是确保技术不野蛮生长、无序发展的“方向盘”。
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早更好惠及残疾人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何让AI惠及每一个人?一场“科技与温度”的对话,吸引了400余人参会。
3月29日,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科技助残分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设立残疾人领域的平行论坛。
南都记者注意到,每位嘉宾发言时,背后的大屏幕实时语音转文字,现场还有听众坐着轮椅前来听会。论坛上公布了15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包括可穿戴使用的智能仿生手、折纸软体动力膝关节假肢、导盲六足机器人、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等。

清华大学教授洪波介绍脑机接口技术如何帮助残障人士。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洪波团队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技术,也入选了本次的科技助残创新案例。他在论坛上分享了这项技术如何帮助高位截瘫患者的故事,其中一位因车祸导致瘫痪的老杨,在脑机接口技术的帮助下,可以精准地完成拿起水瓶的动作。
据洪波介绍,这项脑机接口技术可将患者大脑里的信号翻译成穿戴设备能理解的控制命令,已帮助三位四肢瘫痪的患者控制家电、轮椅、机械手等。
“在中国,像这样的因车祸外伤或运动脊髓损伤的患者大概有300万至400万人,每年还有8万到9万的增量。希望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更多人。”洪波说。
科技的力量还给残障人士带来重新站起来、重见光明的希望。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教授霍马伊·卡泽罗尼长期致力于研究外骨骼技术。他说,很多工人因为长期劳作,肩膀、背部或其他身体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因此残疾。
从《钢铁侠》等科幻片中汲取灵感,他的团队正在开发一款安装简单、续航能力和功能性强的外骨骼居家康复产品,希望患者可以通过居家训练的方式学习再次行走。

科技助力残疾人站起来。
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与科学学院教授博顿·罗斯卡在会上做了主题为“利用光遗传学技术重建视觉”的分享。他表示,正在探索把导光的传感器注入到视网膜当中,帮助盲人恢复一些视觉活动,未来希望他们可以识别人脸,恢复一定的阅读能力。
在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世界盲人联盟亚太区主席李庆忠看来,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视障残疾人群体带来巨大变化。比如,通过智能手机和语音转换技术、人机智能对话,视障群体也可以和大家一样在网上阅读学习,刷短视频,创建自媒体、打网约车等。
李庆忠进一步谈到了科技赋能残疾人的愿景。他说,随着AI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发展,希望视障者可以尽快用上更多AI终端产品——特别是智能眼镜、电子导盲犬等,同时也非常期待脑机接口将来能够帮助盲人重见光明,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带着盲人到处遨游。
据了解,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科技在助残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出席,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表示,AI等新科技正在全方位赋能残疾人,为残疾人跨越鸿沟、超越障碍、摆脱困境带来新的希望。
他建议,强化政策支持,把助残科技作为民生科技优先发展领域,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早更好惠及残疾人。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助推残疾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握需求导向,鼓励和组织残疾人参与科技创新全过程。同时搭建技术交流、产品推广、研发合作平台,加强与各国在助残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
回顾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今年将是AI应用爆发的一年,成为业内普遍的共识。接下来AI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令人期待。需要同步关注的是,AI不是冰冷的技术工具,也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应在确保技术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人共享AI创新成果,共同感受科技的温度。
出品: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李玲 发自北京
相关文章:
具身智能过热?AI赋能何以普惠向善?在中关村感受科技温度04-04
AI复活术,有术更要有道04-04
余承东职务调整!04-04
平陆运河实现一季度“开门红”04-04
海量财经|海阳科技IPO注册生效:曾陷改制风波 三年“增收不增利”04-03
苏州竞逐具身智能新赛道,多款具身智能机器人争相炫技04-03
加快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山东这样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连接04-03
特写:当“世界的中关村”遇见“未来之城”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