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思政引领、一院两翼、科教融汇”的高水平纺织专业群培养体系,不仅为纺织服装产业输送了大批创新型复合人才,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新范式,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破局:从“产教脱节”到“四链融通”
纺织服装产业是盐城的传统优势产业,但长期以来,企业面临高端产业链集聚不足、数字化人才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转型升级。对此,学校纺织专业群以“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通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职教模式桎梏。学校以纺织专业为龙头,联合服装设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智能制造技术等专业,构建了覆盖“纺织—服装—贸易—智能制造技术”全产业链的专业群,并携手悦达纺织、波司登等全国百强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一院两翼”(产业学院+职教联盟、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通过“产学研思训创”的“六化”协同路径,将思政教育、科技创新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企业智能生产案例,学生需在A轮校内学习后,进入企业B轮实战,形成“校企轮转、师徒对接”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不仅解决了科教融汇与专业群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更实现了教育要素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创新:模块化课程与科技化育人双向赋能
学校纺织专业群坚持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以科技化育人模式为辅,努力培养既懂技术又具创新思维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计上,积极打造“平台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立+拓展课程互选”的模块化体系。以智能生产岗为例,学生需学习纺织数字化设计、智能设备操作等核心课程,同时可选修国际商务等拓展课程。此外,学校将“七进”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培养全程,包括学生进科研课题组、科技讲座进校园、“双创”实践进社团等,通过岗课赛证科创一体化设计,同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学校积极打造科技化育人模式,依托“一院两翼”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累计服务企业技术转化120项,帮助企业认证新产品100多件。
浸润:纺织文化育人与多元机制保障
学校推动纺织文化育人,构建多元保障机制,培养“热爱纺织、精益专业”的人才;学校纺织专业群以“纺织文化+”为主线,构建课内课外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
在课内,学校纺织专业群将“校园文化、产业文化、纺织文化、‘双创’文化”融入教学。如在“纺织品检验”课程中,教师以“大国工匠”案例诠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课外,学校打造“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形成立体化育人网络。学校先后培养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多人入选“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学校专业群获评“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育人示范基地”。
在机制保障方面,学校创新多元协同模式。产业学院联合行政部门、认证机构、高校和企业,建立共规划、共建设、共管理、共担风险等“六共”运行机制,确保资源高效整合。相关经验被教育部列为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成效:从“全国领先”到“国际影响”
12年来,学校人才培养结出累累硕果。学校纺织专业群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多项质量工程项目,师生授权专利100余件,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等荣誉。在人才培养上,学校获全国纺织技能大赛一等奖30多项,2024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学校订单班学生兼具技能与创新力,企业满意度达94%。学校还向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等输出建设经验,并辐射全国50余所高职院校。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专业群紧扣产业需求、深化科教融汇、聚焦文化育人,职业教育成为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摇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为纺织服装产业注入新动能,更为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刘玉申)
相关文章:
莲湖区星火路小学开展青年教师硬笔书法展04-12
教育部公布典型案例!各地举报平台公布→04-12
文化让民宿走得更远|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04-12
新县:茶香四溢引客来 茶旅融合促振兴04-11
国内首例VR法语教学落地 杭州未来科技城孵化“VR独角兽”04-11
“鹅经济”孵化致富新希望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