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河南省新郑市流传千年的传说故事实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6:28:00    

#相会河南#​#河南头条#​ #新郑#​#新郑头条#​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一、具茨之野的圣山传说

具茨山(现在也叫始祖山),山顶有一片巨大的石砌平台,平整方正。老人们常说,这座山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就充满了神圣的色彩。战国时期写在竹简上的《楚居》就提到过一位上古的帝王曾游历于“具茨之野”。到了汉代,人们怀着对先贤的追忆,在这山顶精心修筑了这座方台。

为什么要建在这里?或许正是因为此地自古就被视为沟通天地的神圣之所,人们选择在此仰望星空,追寻先人的足迹。直到今天,站在那方石台上,眺望辽阔的原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庄严的气息。


二、“有熊”陶片里的地名记忆

在新郑市区,如今的黄帝故里景区一带,考古学家挖出了战国时期的陶器碎片。其中一片陶罐的肩膀上,清晰地刻着两个古老的篆字——“又熊”。

这两个字,和更早时候(公元前299年)埋葬在汲县古墓里的竹简《纪年》上记载的“黄帝居有熊”中的“有熊”二字高度吻合。和这片碎陶片一起出土的,还有铸造三晋地区刀币的模具(陶范)和典型的战国绳纹瓦片。这告诉我们,至少在战国中期(大约公元前350-300年),新郑这个地方,就已经被称作“有熊”了。

这个名字,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刻在不起眼的陶片上,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古老的身份。


三、望母台下的孝道故事

新郑市文化路南端,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历经风雨,至今仍有近9米高。它的夯筑方法,一层层8-12厘米厚的夯土,是典型的春秋早期工艺。在它下面,压着更古老的西周灰坑;在它上面,又被战国时期的墓葬打破。围绕着它,出土了春秋早期郑国特有的高锥足、宽平沿的绳纹陶鬲,以及禹州瓦店窑烧制的薄釉原始瓷豆。

这座土台,与战国竹简《郑文公问》里记载的那个“掘地见母”的故事发生地,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惊人地重合。简文中提到,郑国的一位国君(后世多认为是郑庄公),因与母亲有隙,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后来思念母亲,在臣子的建议下,挖掘地道直至涌出泉水(象征“黄泉”),在地道中与母亲相见和好。

这座高大的夯土台基,很可能就是当年那个承载了复杂情感——政治的角力、血缘的牵绊,最终归于人伦孝道——的历史事件的见证地。它无声地矗立着,是“孝”这个深刻影响中国伦理的文化观念,在新郑这片土地上一个极为古老的、可触摸的注脚。


简单说说:

这些故事,它们讲述着古人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具茨山),对家园身份的认同(“有熊”),以及对人伦道德的坚守(望母台)。敬天法祖、慎终追远、以孝为先。这就是新郑传说最核心的温度与力量。

相关文章:

河南省新郑市流传千年的传说故事实录07-14

藏在雁江街巷的“资味”06-11

战国袍旅拍成荆州旅游新热点06-10

莞报料 | 番薯种到了CBD?东莞城管:这不是普通番薯04-24

“冬游拉萨”:“福地林周·鹤鹤有鸣”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