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关于“人如何成为自己”的追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7:42:00    

麦璎

《数千个像我一样的女孩》(上海文艺出版社)将视野投向了独生女群体,生于1987年的作家简洁,以这部47万字的小说,写出了80、90后中国女性的集体经验。

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中说,记忆是“被筛选的光影”。简洁则将自己的写作形容为“水母式写作”,她想象自己是透明的水母,沉浸在记忆之海里,用透明的身子一寸一寸挪动,捕捉透过身体照进来的那些印象。这正和纳博科夫的理论不谋而合。

评论家项静曾提出“编织物”的理念,即人在思考童年时,记忆会因思维与情感的不断重复和拓展而变得更清晰,也就是说,回忆中无意识地加入了艺术创作的痕迹,这也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讲述方式。这一点,也正契合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实践的文学理念——对记忆的自觉回溯并非为了再现一个所谓客观的真实,而是为了从意识的深处,发掘那些被时光遮蔽的体验之核。

小说标题化用自智利诗人波拉尼奥的《二十岁自画像》,简洁说,其中那一句“数千个像我一样的男孩”引起了她的共鸣。她想要传达这群女孩在成长中,一些被忽视的,在别人看来或许不值一提,应该忍耐的,但并不理所应当的人生横截面。

更广泛地看,女孩在成长中总是被一种规训系统所笼罩。主角张小莫在成长中屡次遭遇语言暴力,哭泣会被指为不懂事,愤怒被指为顶嘴,甚至她的优秀也一度被掩盖……独生女们由此学会识趣、懂事、讨好,甚至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

简洁正是要让人们看见这一切。她写作的动机,是为了让自己“知道”。她坦言:“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知都胜于无知,不管带来多么剧烈的痛苦。”她的写作,正是对这种结构的识别与反抗,是将无声的压迫赋予语言之形:揭示出那些被家庭叙事、社会规范所掩盖的痛点,并赋予个体以对抗的勇气与认知。

张小莫的成长史,也是一部逃离史。在文学传统中,“逃离”本身常常是成长的隐喻。从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迪达勒斯逃离祖国、宗教与家庭的三重压制,到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女性对“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的渴望,逃离从来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迈向主体意识觉醒的必经之路。

在简洁的文本中,张小莫的逃离不是一蹴而就的“觉醒”,她不寄希望于白马王子的拯救,也不沉溺于受害者的身份。相反,她们将每一次挫折、每一次被忽视、甚至每一次隐秘的羞耻感,都内化为自我认知的养分。这是一种持续性的、日常化的抵抗。这种逃离,最终通向一种文学上的超越。

这便是《数千个像我一样的女孩》的高明之处,它并非伤痕叙事,更非逆袭爽文。相反,张小莫的成长是带着疼痛的清醒,是看清、命名、掌控自身经验的过程。而这种对痛苦命名的能力,将伤口转化为起点的能力,正是文学的疗愈之力。在这个过程中,张小莫获得的是从混沌中提炼秩序的勇气。个体通过叙述自身的故事,重组碎片化经验,逐步建构出自我认知结构,把过往的伤口,转化为讲述的起点。她从一个接受者,变成了拥有叙述权的主体。

简洁写下的是张小莫的故事,但她真正唤起的,是关于“人如何成为自己”的追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人永远不要停止思考,因为真正的超越,是根植于一个持续思考的,葆有打破桎梏的勇气与灵魂。当成长的倒刺被挑破的瞬间,我们终将在疼痛中触摸自由。

来源: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

文圃山恩泽园新推一批节地生态葬07-13

英特尔酷睿Ultra5 245HX PassMark跑分超i5-14500HX约30~40%07-13

关于“人如何成为自己”的追问07-13

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吕国璋去世,享年99岁07-12

丹麦知名学者:自由贸易弊大利大?美该算清账了07-12

影评丨《碟中谍8》:愿情怀永不落幕07-12

@党员干部:亲友聚会,这杯酒怎么“喝”才不越界?07-10

《泥潭》大卖40万册,希望刘楚昕不要在流量中迷失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