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延平区安丰路的南纺公园迎来了“新客人”——进行改造提升的施工队。根据延平区城管部门列出的施工通告,本次改造提升项目将持续约3个月时间,为群众打造更加优质的休闲、生活环境。
消息一出,许多“老延平”有关南纺公园的回忆都被撬动了。南纺职工上下班的“风景线”、职工儿女玩耍的“后花园”、元宵花灯璀璨的“大观园”……笔者走访周边居民,探索这座花园里珍藏的岁月与故事。
公园虽已“老” 岁月有余温

南纺生活区距离延平区中心城区五公里左右。经过安丰桥,路边的楼栋便矮了一截,城区嘈杂仿佛也在这里被截断,不紧不慢的节奏早已融入社区生活的日常。
3月31日,南纺公园改造项目启动。施工队进场后,围挡将大部分公园区域围起,只有一旁的篮球场仍然开放,时有父母带着孩子嬉戏,在空地上追逐跳跃,偶尔传来篮球砸在篮筐上的声音。
透过旧围墙镂空的缝隙,可以瞟见公园地砖被掀起,喷泉池也已被填平。据该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李炜介绍,此次施工将在园区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施工内容包含地面改造施工、绿化草皮铺设、凉亭翻新、宣传栏翻新等,预计今年六月完工。
“最开始,这座公园其实只是厂区职工之家外的一块空地。”市民陈鸿厅自1980年退伍后便在南纺工作,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他清楚地记得,南纺公园所在的空地当时既无凉亭也无喷泉,更没有如今林荫道的模样,只有零星几株灌木。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单位陆续添置石凳、修建喷泉、建起凉亭,才让公园成为人们后来熟悉的样子。

南纺公园内的代表性建筑——喷泉与雕塑(受访者供图)
对于在南纺生活区外居住的大部分延平市民来说,南纺公园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共同记忆,离不开一个延续了28年的传统——元宵灯展。1986年起,南纺公司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会组织职工自制花灯展出,从最初厂区内的简单展览,逐渐发展为延平市民年年春节假期翘首以盼的活动。

南纺公园内举办的元宵灯会(资料图片,摄于2014年)
说起南纺公园带来的独特回忆,陈鸿厅笑着说,这座公园是南纺人共同的“生活外景”。作为“五南”企业之一,最多时,南纺拥有三四千名员工。“到了上下班的时候,公园里全是穿着厂服的本厂职工,可以说是一道‘风景线’。”陈鸿厅的语气里带着旧日的踏实感。随着南纺将部分厂区搬迁至夏道张坑工业园区,南纺生活区里的住户有所减少,公园里来来去去的人渐渐多了生面孔。“有一种‘自己的公园’变了的感觉。”陈鸿厅笑着说,“期待改建后,公园能换个更好的新面貌。”

南纺公园旧景 (陈春婷 摄)
从黄浦江畔到闽北山城

在南纺公园入口右侧,树影斑驳之间,一块灰色的石刻静静伫立在林荫道旁,大多数人路过时或许不会细看。只见石碑上刻着“上海针织职工入闽五十周年纪念(1966—2016)”两行描红大字。文字镌刻成形至今已近十年,红漆微微褪色,却似乎仍然保存着那段热火朝天的往事的余温。
1966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上海勤余织造厂分三批迁往福建,生产设备与工人一同随火车南下。这批职工成为南平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柱,也为当地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上海迁往南平,对工人来说不仅是工厂的“招牌”从“勤余”改为“南针”。在当时的户口制度下,迁往南平意味着注销上海户口,落户千里之外的山城。

1972年,南纺清花机投棉试产。(福能南纺供图)
“那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嘛,国家安排的任务。”1966年,当时28岁的鲁玲儿是迁厂代表,负责动员职工,为了表态,她拉上了丈夫带头举家内迁。据她回忆,初到延平时,南针生活区尚未建成,大部分内迁来闽的职工只能暂居黄墩生活区。当时的宿舍由原来的松香仓库改建而来,泥墙瓦顶。“比上海住得宽敞,就是条件不好,有小黑虫咬!”老人说道。
白天,职工进厂上班;晚上,大家回到家中自建的土灶前烧饭做菜。虽然厂里从上海带来了食堂厨师,做出黄松糕、包子等熟悉味道,但水土终究不同,不少人刚到延平时出现了肠胃不适的情况。
“我来的时候,还带着刚出生9个月的孩子。”马葆青说,“条件是苦,干劲大。”直到1970年前后,南针生活区陆续建起,职工们才搬出黄墩,住进砖混结构的新家。童宝根的父亲是上海勤余织造厂的机修工人,年幼的他随父母踏上了“内迁”的旅程,首批迁到延平。从黄浦江畔到闽江之滨,他懵懂间只记得“山越来越多”。
岁月流转,曾经的职工多数已年迈,或回归上海,或随儿女迁往他处。部分老人还住在延平,生活了大半辈子。尽管在延平生活近60年,鲁玲儿老人依旧乡音未改,谈起往事时,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我讲话你听得懂伐?”马葆青老人没有通过投靠亲戚回到上海,只在一年中偶尔到厦门与儿子团聚;童宝根的儿子童鑫也在延平成家立业,全家四代人都生活在延平,童老已经完全适应了延平的生活节奏,过着含饴弄孙的日子,人如其名,像老树一样,仿佛根已经长进这片土地。

南纺大厦与南纺公园(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几位老人仍住在南针生活区,日常会去附近超市转转,也时常在阳光好时,下楼晒晒太阳。今年清明假期,他们与多位故乡老友相聚,谈笑间仍然能记起迁来延平前的住处,相互之间用上海话对话,却也早已习惯延平的生活。
采访最后,参与聚会的赵惠平老人向笔者展示起自己的收藏——刻有“上海针织职工入闽50周年纪念”字样的保温杯。“算起来,明年就是60周年了,可能还会办聚会。”赵惠平带着期许的语气说。
来源:闽北日报
相关文章:
20CM涨停赛摩智能:已与上海靖和实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04-14
大风今晚离去 京城重沐春意04-14
昂扬!激越!全国职工国家安全教育宣讲比赛总决赛成功举办04-13
主播说雄安|雄观书屋喊你来“充电”04-12
明晚“开饭”!撒贝宁王鸥打卡福州!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