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东湖评论:用“检察蓝”为古迹遗址添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0:35:00    

每年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考察时曾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检察机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自觉肩负守卫古迹遗址职责,以公益诉讼高质效办案助力建设文化强国,用法治力量为古迹遗址添光增彩。

正值春日,漫步在万里古茶道的青石板上,细嗅茶香,仿佛聆听到千年前那阵悠悠驼铃,古茶道焕发生机,是近年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参与保护的一个缩影。此外,从山西“百里石长城”到安徽、福建等地传统村落修缮、从云冈石窟到秦直道遗址保护……最高检发布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里,一桩桩鲜活事例,代表着检察履职保护步履不停,这些古迹遗址,承载着中华文明,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刻的宝藏,利用好、守护好、传承好,既有助于当代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握指成拳,善借合力,才能织密文物保护网。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增设了检察公益诉讼条款,为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提供了直接充分的法律依据。实务中,检察机关从刑事个案打击到公益诉讼贴心守护,多方位筑牢防火墙,不再停留于“一纸建议”,积极推动“全域治理”,与法院、公安、文旅达成协作机制,解决“多头管理”难题,凝聚行政和司法保护合力,为文物保护注入全链条司法力量。因地制宜,检察机关多方沟通,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请教文物专家、听取当地民众建议,吸纳“益心为公”保护志愿者,帮助建立一体长效保护机制。做好预防性工作,发布综合履职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把文物保护案例听证会搬到修复现场、邀请人大代表参与“修复回头看”……用平易近人的表达宣传,以案释法,将专业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公众易懂的内容,让文物保护的种子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促使民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守护者”。

数字浪潮扑面而来,新时代要善用技术手段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硬核法治支撑。借双“数智慧眼”,让违法线索无所遁形,“无人机”加上“大数据”“天上看”与“地上查”协同作战,跳出一隅,精准锁定潜在文物破坏风险点;借一“超级大脑”,运用检察数据模型,聚合文物相关信息,实时监测,辖区内文物尽在掌握。我们欣喜地见到先进技术手段被用于提升保护效能,诸如安徽歙县检察院对传统村落内部风貌变化、土地非法占用等五种情形搭建卫星遥感监督模型,保障案件线索的高效收集和准确完整,湖南祁阳检察院推动浯溪摩崖石刻数字化档案建设,建成全国首个摩崖石刻数字体验馆……新技术拓宽古迹遗址的保护路径,让更多文化遗产得以走进我们的视野,在今天再度闪耀。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持用法治之力守护中华文脉,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应有之义。我们呼吁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共同为赓续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涛(宜昌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人民检察院)

责编:詹蔷

相关文章:

东湖评论:用“检察蓝”为古迹遗址添彩04-24

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李光林、金寿浩、华景斌、邓诗中提起公诉04-16

安阳市梅东路小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主题活动04-15

再获中基透明指数满分!黑龙江省青基会30余年资助困境学生30.2万名04-11

西藏考古新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04-10

公务接待10人就餐8人饮用白酒,通报→04-07

《特别的你》深圳首映,北大医疗孤独症公益行动为“星”加温04-02

跨越山海传递温暖,开启儿童“国际免费午餐”新篇章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