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规民约的概念源自 中国古代社会。在没有现代法律和执法机构的乡村中,村民们通过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生活规范。这些规定虽不具备国家法律的正式效力,但在乡村中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道德感召力。
关于乡规民约的具体出处,有如下记载:
《吕氏乡约》:
由北宋蓝田人吕大忠等人制定,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
《周礼》:
其中包含了乡里敬老、睦邻的约定性习俗,是乡规民约的早期形式之一。
郭寨村乡规民约:
南宋时期,郭寨村的两任党支部书记在1981年制定了包含八条“乡规”和六条“民约”的乡规民约,强调集体主义、孝老爱亲等美德。
这些乡规民约在不同时期和地点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乡村文明的作用。
相关文章:
【中国水利报】美了乡村 兴了产业——浙江温州市扎实推进农村水系治理09-05
绥阳小关乡:“乐动村晚”热闹开演,避暑游客乐开怀!09-03
河北康保:坝上旱地打造“荞麦”产业链 焕发乡村振兴新生机08-19
第二届西易暑期嘉年华收官08-15
过去种田穿靴子 现在种田穿皮鞋08-11
【寿光】邱清敏:用墙绘点亮城市之美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