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过去种田穿靴子 现在种田穿皮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07:43:00    

张亚如操控无人机对千亩稻田进行监控。

在盘锦绕阳河的田埂上,农业科技“达人”张亚如把昔日“靠天吃饭”的农田改造成了水稻与河蟹、虾、鱼“共舞”的智慧乐园,还给农田装上了“千里眼”——太阳能传感器,实时盯墒情、测水质,5G网络让灌溉闸门“听话”,无人植保机精准打药。

如今,返乡的年轻人坐在办公室就能种稻田,这场田间科技派对让古老农耕唱起了增收新篇章。

从“靠天吃饭”到“生态共生”

田间响起稻、蟹、鱼、虾和鸣

记者见到盘锦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带头人张亚如时,他刚从田间巡查回来,手机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实时数据——土壤湿度65%、水质PH值7.2、河蟹活动频率正常……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他用12年时间改写的农耕图景。

2016年,当张亚如第一次踏入绕阳河下游时,眼前的景象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困境中:分散的稻田与鱼塘各自为阵;农户们沿用着“插秧靠手、浇水看天”的老办法,产量忽高忽低。“稻田要浇水,鱼塘要换水,能不能让它们‘互帮互助’?”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张亚如心中萌生。

带着这个疑问,张亚如一头扎进田间。他发现,水稻与水产并非“冤家”,反而能形成完美的生态循环:水稻的秸秆和叶片可为蟹虾提供栖息遮蔽,蟹虾的排泄物则是天然有机肥,无需额外施肥;而蟹虾在田间爬行松了土,还能减少水稻病虫害。“就像给农田建了个‘生态银行’,物质循环起来,效益自然翻倍。”

“过去一亩一个格,现在是20亩一个格,周围还有生态水沟。”为了让这个“共生梦”落地,他带着团队开启了大格田实验,该模式将传统的一亩一格小田改造为20亩的大格田,通过剔除田埂、整合灌溉系统,实现机械化作业。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水稻产量,还为蟹、虾等水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生长空间,使其提前脱壳1-2次,从而提高品质和经济效益。

光有模式还不够,苗种质量是关键。

张亚如又主动对接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引入标准化育苗技术,建成盘锦首个稻渔综合种养苗种孵化基地。过去农户自己育苗成活率不足60%,如今通过温控、水质调控等技术,苗种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还能提前半个月上市。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奇迹就这样在绕阳河畔上演:曾经“各自为战”的稻田与鱼塘,变成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看稻、鱼、虾、河蟹一片”的生态乐园。

给农田装“大脑”

办公室里种千亩田

“农业不能只靠经验,得让数据说话。”看着智慧农业的浪潮席卷全国,张亚如又有了新目标:让农田会“思考”,让农民少跑腿。

2018年,他主导的智慧农业项目正式启动,给这片农田来了一场“科技大改造”。

记者走进示范区,田间地头藏着不少“黑科技”:太阳能板供电的物联网传感器像“哨兵”一样立在田埂上,每隔10分钟就采集一次土壤墒情、水质溶氧量、空气温湿度等数据;5G信号塔矗立在河畔,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智慧农业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远处,装配GPS的拖拉机沿着预设路线耕作,无人植保机低空掠过稻田喷洒农药,一切都井然有序。

“以前浇水凭感觉,现在系统说了算。”张亚如指着手机里的灌溉APP笑着说。这套物联网自动灌溉系统堪称“农田智能管家”,当传感器监测到土壤水分低于阈值,系统会自动发送指令打开灌溉闸门,水流精准输送到稻田;达到标准后,闸门自动关闭。数据显示,这套系统让水资源利用率提升了30%以上,农户彻底从“看天浇水”的劳累中解放出来。

科技不仅管生产,还管“效率”。过去人工插秧一亩地要花2天,现在无人驾驶插秧机一天能插秧50亩,误差不超过5厘米;传统植保靠人工背着药桶喷洒,不仅累还不均匀,无人植保机通过雷达定位精准施药,农药用量减少四分之一,防治效率提升8倍。更神奇的是,所有农机作业数据都会实时回传,形成“耕作档案”,为后续种植提供参考。

“过去穿靴子种田,现在穿皮鞋种田,坐在办公室里对着屏幕就能管2300亩田。”张亚如自豪地说。科技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更重塑了农民的形象——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者,如今成了操控数据、指挥机器的“新农人”。

从“卖产品”到“卖生态”

三产融合激活乡村价值

“好产品得有好故事,更得有好销路,我们盘锦的生态大米在南方能卖到8~10元一斤。”张亚如深知,农业的未来不止于“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体验好”。他推动建立的“互联网+”管理系统,让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元价值延伸,开启了“卖生态”的新路径。

在绕阳湾产品展示区,每袋大米、每盒河蟹都贴着专属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产品的“成长日记”:水稻何时播种、用了多少水,河蟹吃什么饲料、生长环境如何,甚至能查到农田的经纬度和土壤检测报告。“这不是简单的溯源,是在跟消费者讲生态与科技的故事。”张亚如说。这套溯源系统让产品赢得了信任,大米和河蟹的售价较普通产品高出200%以上,仍在南方地区供不应求。

三产融合的春风吹绿了绕阳河畔的乡村。周末的稻田边,农家乐里坐满了游客,炖河蟹、稻花香米饭的香气飘满街巷;手工作坊里,村民们将大米加工成米糕、米酒,河蟹制成醉蟹、蟹酱,这些深加工产品成了抢手货;田间栈道上,孩子们追着蝴蝶奔跑,家长们用手机记录“稻渔共生”的美景……农业不再是“埋头种地”,而是串联起种植、加工、旅游的“黄金产业链”。

张亚如介绍,绕阳湾已经成为全国智慧农业标杆,获“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

但张亚如目光更远:探索AI在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引入产品溯源体系,计划将智慧农业模式复制到周边乡镇。“农业的未来在科技,科技的价值在惠民。”他说这话时,望向窗外的眼神坚定而温暖。

乡村变“潮” “唤回”年轻人

“农业的未来在年轻人,得让他们看到希望。”张亚如一直惦记着这件事。过去,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觉得“种地没前途”;如今,科技让农业变“潮”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

李阳就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后,曾在城市做电脑设计,2021年听说家乡的智慧农业项目需要技术人才,果断辞职回乡。“现在管着监控中心的系统,每天分析数据、优化算法,感觉比在城里打工更有成就感。”他说,通过远程控制设备、调整种植参数,自己一个人就能管理2000多亩农田,“这才是新时代农民的样子”。

在盘锦绕阳湾,像李阳这样的返乡青年已有20多人,他们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让农业生产更具活力。95后女孩王萌萌负责“云端”平台的运营,她通过直播带大家“云逛农场”,讲解稻渔共生知识,一年吸引了上万名粉丝;学市场营销的小伙则主攻农产品电商,把绕阳河的大米、河蟹卖到了全国各地。

“不仅要让年轻人回来,更要让他们留下来。”张亚如为返乡青年搭建了成长平台,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开设“智慧农业讲堂”,邀请专家讲解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知识。公司还设立了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年轻人提出技术改进建议,不少好点子已在田间落地。“我们正在测试用无人机巡检河蟹,通过图像识别判断蟹虾生长情况,这个想法就来自一个年轻技术员。”

年轻人的回归让乡村焕发新生机。曾经冷清的村庄,如今有了快递点、冷饮厅、读书沙龙、台球室,田间地头时常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以前村里都是老人,现在年轻人多了,笑声都变多了。”村民们说,科技不仅改变了农业,更改变了乡村的模样。

直播+非遗:老手艺与新流量

在乡村碰撞出火花

“农业不仅要种出好产品,更要留住老味道、传承老手艺。”在推动科技兴农的同时,张亚如还盯上了盘锦当地的非遗文化,用直播为传统技艺插上“翅膀”,让乡村的烟火气飘向更远的地方。

盘锦的稻米加工技艺、辽河口渔家菜技艺是当地百年的非遗项目,过去仅靠老师傅口传心授,知晓的人越来越少。张亚如觉得可惜:“这些老手艺里藏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丢了太可惜。”他专门走访村里的老匠人,说服他们走出家门,在农场里开设“非遗工坊”,现场展示卤河蟹、卤青虾等技艺。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老手艺,张亚如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通“绕阳非遗直播间”。每天下午,镜头对准非遗工坊:展示老匠人演示卤河蟹“独门秘方”,讲解“盐度控制的百年经验”。直播中,不仅有技艺展示,还有老匠人讲述手艺背后的乡村故事,常常吸引上万人观看。

如今,“直播+非遗”已成绕阳河农场的新名片。

每到假期和周末,非遗工坊前都排满体验的游客,孩子们跟着老匠人学磨米浆、做河蟹豆腐,家长们举着手机记录温馨瞬间。张亚如还计划建一个“盘锦稻米渔虾非遗博物馆”,把老农具、老技艺都展示出来,让科技赋能的现代农业与生生不息的非遗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长。

暮色中,直播间的灯光与田间的传感器灯光交相辉映,张亚如的笑声与年轻人的直播话术交织成温暖的乡村夜曲。张亚如知道,科技让农业更高效,而文化让乡村更有魂——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本报记者 王罡 徐刚 于佳平 文并摄

相关文章:

河北康保:坝上旱地打造“荞麦”产业链 焕发乡村振兴新生机08-19

第二届西易暑期嘉年华收官08-15

副省部级武文罡,添新职08-11

过去种田穿靴子 现在种田穿皮鞋08-11

深读昆明 | 连续入选全国百佳县,安宁石林凭啥?07-28

桂林旅游学院学子龙胜推普:双语搭桥,助力乡村振兴07-25

【寿光】邱清敏:用墙绘点亮城市之美07-23

长沙晚报长理轩文章:抢出一个全面丰收的夏天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