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信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年向新思,习语润家乡”郑州实践分队走进郑州油化厂创意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郑州记忆历史文化馆,实践团成员从工业遗产活化中体悟郑州的沧桑巨变与创新活力。

步入由老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锈迹斑斑的巨型储油罐、纵横交错的工业管道与时尚文创空间交织碰撞,瞬间将成员们带入历史现场。在郑州记忆历史文化馆内,泛黄的生产档案、斑驳的劳动工具、生动的历史影像,系统展现了油化厂从1958年筹建到支撑城市发展的奋斗历程。讲解员详细述说老工人们“战严寒、斗酷暑”的创业故事,让成员们深切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业精神如何在机器轰鸣中淬炼成型。
穿梭于改造后的艺术街区,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工业遗产的现代转型。红砖厂房蜕变为设计工作室,旧车间化身潮流艺术展厅,锈蚀设备成为公共雕塑……这一系列新旧交融的场景,让成员们直观体会到城市更新中“保留记忆”与“激发活力”的平衡智慧。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特长,围绕工业建筑保护、空间功能置换等议题展开讨论,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刻满时代标语的厂史墙前,学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回荡在工业遗迹间,与墙面上“大干快上”“为国奉献”的标语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老一代工人用汗水浇筑工业基石,新时代青年更需以创新续写华章!”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中感慨。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从工业奋斗史中汲取力量,将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学业与未来事业。
此次实践通过“沉浸式”探访工业记忆,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化国情认知。国际教育学院将持续搭建实践平台,激励学生传承奋斗薪火,以全球视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故事,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
相关文章:
探访工业记忆 传承时代薪火07-20
人民日报:赖清德才是应被打掉的“杂质”07-15
关于“人如何成为自己”的追问07-13
陕西再添一所本科高校07-0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历史贡献主题展启幕07-02
水墨丹青“绘”讲成语故事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