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是第三个“国际无废日”,为了让“无废”理念融入城市生活方式,3月29日,贵阳生态科普馆举行了第四十九期“美丽贵阳·山水林城——生态文明主题讲堂”,以“微观世界的巨人:浮游植物的生态密码”为主题,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阳带领线上线下26万人次观众走进肉眼看不见的生态王国,解码“水中绿肺”的生存智慧。

杨阳介绍,浮游植物(藻类)是漂浮在水体表层、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微小生物。藻类的形态千姿百态,有单细胞的衣藻,有形成群体的团藻,还有丝状体形态的水绵。藻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是细菌和高等植物之间的纽带。

藻类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因为不同藻类对污染物的耐受性不同,可以当成水质指示物;微藻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产生生物柴油。甚至有些藻类对于人类来说是高营养的物质,比如螺旋藻和小球藻。藻类也是食物链的基石,是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并且为人类提供80%-90%的氧气。虽然如此多的益处,但藻类也会带来各种问题,比如水华引起赤潮现象,同时可能会产生异味和毒素,影响饮用水源和水产品安全。
怎么观测到这些浮游生物?杨阳为大家介绍了多参数水质仪、浮游植物采水器和浮游植物网等工具,并展示了其使用方法。最后针对如何保护水环境和保护这些藻类,号召大家减少生活污水排放、提高节水意识、加强环保教育,做好垃圾分类。

为了让小朋友们切身探索科学的奇妙,在实践环节,大家一起走进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在河边采集水样,随后回到讲座课堂,不仅通过显微镜观察藻类的形态,还制作显微玻片。活动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不少家长留言:“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谢谢杨老师的科普以及对小朋友的悉心教导,专业又温暖,又是学到新知识的一天。”

据了解,“美丽贵阳·山水林城——生态文明主题讲堂”由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主办,贵阳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贵阳生态科普馆承办,贵州行走课堂旅行社有限公司协办。贵阳生态科普馆负责人表示,该活动为系列活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上午在贵阳生态科普馆开展,引导公众从理解自然到守护自然,共同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建设美丽贵阳。
特约通讯员 史开荣 舒锐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
相关文章:
加快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山东这样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连接04-03
致公党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贵州省算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云勇接受监察调查04-03
贵州省就业培训联盟正式启动04-01
让新时代廉洁文化蔚然成风(专题深思)04-01
系统性变革 智能化传播04-01
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专家带领观众解码“水中绿肺”的生存智慧03-31
全球首艘,成功下水!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