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乳业品牌“认养一头牛”的一则广告引发争议。
据报道,有人在网上晒出“认养一头牛”在上海、杭州等地地铁、小区场所投放的海报,广告语有“COWS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跳槽吧!奶牛,听说你们场晒不到太阳?”等,被指有“嘲讽打工人”、侵权BOSS直聘之嫌。
对此,4月16日,“认养一头牛”回应称,这则广告的创意是通过“招聘奶牛”的拟人化表达,传递品牌对奶牛福利的重视及牧场环境优势,相关设计已取得BOSS直聘方的许可。
“认养一头牛”的广告语,看似诙谐幽默、无伤大雅,实则不偏不倚戳中了社会痛点。现实中,部分打工人自称“牛马”,通过自嘲纾解职场压力和焦虑。此语境下,“认养一头牛”的广告语就成了职场困境的微妙映射,所谓的创意也就瞬间变成了对打工人的冒犯。这种将职场焦虑轻佻化的表达,本质是把社会痛点当成了营销噱头,“吃相”难看。
面对质疑,品牌方的解释貌似能自圆其说,但实际上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品牌方眼中的广告创意,为何会让公众感到被冒犯?法律能界定创意的产权边界,却无法衡量共情的温度,获得授权只能证明不违法,但不代表不伤人。奶牛需要情绪价值,打工人就不需要吗?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娱乐化,企业的价值观已有跑偏的苗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争议广告事件发生后,媒体和网友又翻出“认养一头牛”IPO折戟、研发投入远低于营销费用的旧账,加之品牌方“暂时没有考虑撤掉广告”的回应,无疑进一步放大了此次事件的负面影响。
广告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文化载体。用职场焦虑制造话题,短期或许能吸引眼球,长期却会损害品牌公信力。企业的每一次广告营销都在塑造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如果一家公司习惯于将社会痛点转化为营销噱头,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而忽视社会责任,其形象便与“投机取巧”深度绑定。一旦形成这种社会认知,对品牌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
“认养一头牛”的广告风波,为所有依赖流量驱动的品牌敲响警钟。近年来,新消费品牌凭借社交媒体种草、网红带货迅速崛起,但“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或许容易被猎奇内容吸引,但品牌的长期生命力,终究取决于能否提供可持续的价值。
说到底,企业的广告创意,终究是其价值观的投影。创意可以大胆,但底线不能模糊;热点可以追逐,但共情不可缺席。打工人的尊严不容消费,社会痛点更不能成为营销噱头。与其绞尽脑汁“搞噱头”,不如脚踏实地“造价值”——这才是品牌穿越周期的真正密码。
作者 陈广江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杨飏
终审 编委 陈洁
相关文章:
西安临潼法院举行涉未成年人保护司法建议集中送达活动04-18
【春城时评】别拿职场焦虑当营销噱头04-18
“小绿叶”变“小金叶”04-17
明确五项重点任务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04-17
网红卫生巾 一股辣条味04-17
童趣督导双发力分类赋能新乡村04-16
广告发布要规范!事关公务员考试培训!04-15